English

培养创新人才 迎接知识经济

1999-02-24 来源:光明日报 郭扶庚 我有话说

只有融入知识经济大潮,才能把握发展主动权

江泽民同志指出:“知识经济、创新意识对于我们21世纪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当前探讨知识经济的热潮中,许多同志从不同角度阐述了知识经济的重要性,指出知识经济时代是我们追赶发达国家的大好时机。知识经济是学习知识和使用知识的经济,知识经济时代崇尚创造和创新。因此,融进知识经济大潮的关键,就在于能否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差距就是知识上的差距,其中主要是科技水平、公民受教育程度。发展中国家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占全世界的大多数,而世界上90%以上的科技投入、科研人员和科技活动都集中在少数发达国家。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重要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一半以上是由以知识为基础的产业所创造的。各种事实表明,未来的经济将会呈现崭新的形态,其突出特点是对知识的高度依赖,可以说没有专门知识不具备创新意识的人很难立足。

知识经济通常被定义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认为体现于人力资本和技术中的知识是经济发展的核心。从全球经济发展来看,追赶知识经济大潮已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追求。反观国内,当我们重视了知识、科技、人才、信息等这些知识经济的重要元素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时,局部领域或某一地区的经济就能取得比较好的成绩,而目前企业出现亏损的众多原因之中,产品科技含量低、人才作用发挥不明显、人员素质低、创新意识差这些与知识经济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因素都是至关重要的。

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有它的必然性,是不以任何政府、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对于中国来说,虽然我们的工业化程度不高,信息产业基础也比较落后,但在汹涌而来的国际经济浪潮面前,如果死守过去的“小米加步枪”不思进取,那倒真有被淘汰、被开除“球籍”的危险,所以,只有认准华山一条路,迎头赶上,目标明确指向知识经济,加大向知识经济转型的力度,尊重知识、重视人才,认真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彻底实施“两个转变”,才能牢牢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知识经济迫使我们重新认识知识和人才的作用

邓小平同志强调,“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知识经济,科技是催化剂,教育是发动机。一个国家的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怎样才能最有效地保证知识经济诸要素健康地发展,使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各尽其能,使健康的思想、新鲜的知识不受任何阻滞地走近全体公民,使科研成果快速、高效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需要高瞻远瞩地确立长远的、相对稳定高效的国策,需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技、追求民主的氛围。

事实证明,人才无价又有价,人才和知识本身就是宝贵的资产。随着社会发展,知识越来越值钱,一个人受教育程度将直接决定他的收入、社会地位。深圳市统计信息局的调查表明,在该市,文化素质高低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收入高低的根本因素。中专以上文化程度阶层收入相当于高中以下文化阶层的3.42倍。长沙市的调查显示,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的收入是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劳动者的1.9倍。

杨振宁教授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是没有学会怎么把科技改变成为有经济效益的生产办法。”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大力创设良好的环境,催生像比尔·盖茨那样的科技企业家。

迎接知识经济挑战需要培养创新的一代

知识经济需要全新的人才,信息社会必然催生全新的教育。随着逐步向知识经济社会迈进,人力资源这一新的社会形态中最具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必然成为决定性的因素,由此便自然带来对教育的高度需求,不仅是数量上的,更是质量上的,教育成为新的投资重点势所必然。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如果想求得发展、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要的和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花高价购买适用的教育,教育成为商品、成为产业不会再有任何非议。因此,作为知识经济的奠基石的教育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和知识经济的严格挑选,就必须调整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法,彻底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否则,培养出夸夸其谈、唯命是从,只会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意识的不合格产品,不但自身要被知识经济社会所淘汰,也会极大地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阻碍信息化、知识化的进程。

知识经济与科技和教育关系的密切程度很难用一种恰当的比喻来形容,可以说,科技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柱,教育则是知识经济的原始土壤,没有科技和教育就不可能产生知识经济。但是,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问题是,知识经济所要求的科技和教育,绝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和教育,科技和教育在知识经济下能否发挥其应有的决定性作用,完全取决于科技和教育是否产生变革,成为全新的教育和科技,取决于目前和今后从事科教工作的人能否变成全新的知识分子。很显然,为此必须彻底改革现行的科技、教育现状。

党中央确立了“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大力发展科教事业、进行科教改革提供了最有力的精神武器。为此,必须站在知识经济的制高点,立足改革,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创新科技成果的重要基地,作为发展中国家,要比较自如地迎接知识经济的全面挑战,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现阶段和将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必须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特点,更加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美人格和全面素质的培养,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向传统知识系统和传统认识发起挑战。传统教育过于看重学生系统知识的学习,甚至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忽略创造性的有意识的培养,所以培养的学生专业知识还不算太差,但在工作中却明显反映出创新意识淡薄、后劲不足、不够灵活等缺陷。有的国家在立国35年就有人获得了诺贝尔奖,我国建国将近50年尚未问鼎,而海外华人已有杨振宁、李政道、朱棣文、崔琦等多人获此殊荣,不能不说与我们的创新教育薄弱有关。正因为我们的教育和科技是缺乏创造、缺乏创新的,我们的科研水平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很低、培养的学生才会眼高手低,我们的经济发展才受到严重制约。

我国学生的这一严重缺陷由来已久,从小我们就教育孩子“要听话”,进了幼儿园则整天“排排坐,分果果”,“只许老老实实,不准乱说乱动”,到了学校也是用统一标准要求学生,希望学生都发展成为“听话、懂事、学习好、爱劳动”的好孩子。这些年,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市场面前,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更加明显,整个基础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淖难以自拔,许多学校把教育简化成为“做题-应考”,升学率成了一切,学生变得只会死记硬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焉有创造力可言!如果我们从现在起还不充分重视起来、并付诸教育教学的改革实践当中去,培养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将是一句空话。教育改革千头万绪,根据十几年来的经验教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及时调整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上,要真正把学生全面素质培养尤其是创造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上。相应地,高校招生、毕业生分配体制也要作出相应的变革,应当真正把办学权力交给学校、鼓励高校扩大招生、实行宽进严出的制度、淡化文凭的作用,给高考降温,给学生松绑,真正为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创设宽松的环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